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
小说世家 -> -> 七十年代韩小英

章节目录 七十年代韩小英 第7节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她随口的说了一句:“请进。”

    门开了,韩小英打门外进来,叫了她一声:“三婶。”

    刘秀娥不由得一愣,“小英,你怎么来了?”还是一个人来的,这是有事找她呀,不知道是什么事?

    “三婶,”韩小英淡淡的说道:“我不坐了,我今天过来找你,是想问你一句话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话?你问吧。”刘秀娥温和的看着她。

    “三婶,你昨天为什么要去我家跟我妈说,让我替你女儿下乡,你找别人去不行吗?”韩小英一脸的怨怼。

    上辈子她就想问了,你们吴家有钱找谁替你们女儿不好,偏要找上她,不然她妈也不会逼她下乡,难道就是因为她家日子不好过,所以她就活该替别人下乡!

    想不到她会这么质问自己,刘秀娥一时不知道说什么,她沉吟了一会才开口问道:“小英,是不是你妈昨天说你了?”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大情绪。

    韩小英难过的点点头,说道:“我妈说,我上学没用,毕业以后也找不到工作,还不如早点儿下乡去讨口饭吃,三婶,你说上学真的没用吗?”她不相信,上学怎会没有?

    刘秀娥沉默了,这话让她怎么回答,说上学没用吗?她自己就是上过大学的,不然没有文化怎么可能做到现在的位置,怎么能管理好偌大一家百货商店。

    昨天她还以为这孩子挺老实听话的,没想到也是个有气性的,这就怨上她了。

    “小英,三婶不知道你这么不想去,不然就不会答应你妈了。”她当然不会承认自己的算计,把事情全推到了齐淑珍身上。

    是齐淑珍主动让小英替丽娜下乡的,可不是她先提出来的,她原来钟意的是小云。

    不过小英既然不想去,她也不会勉强,不然容易引起逆反心里,闹僵起来可不好看。

    她跟老吴都是领导干部,这多少只眼睛都在盯着他们呢,可不能传出什么不好的名声去,影响到他们工作。

    昨天这丫头能当着她的面抢走户口页,她就知道下乡这事儿要费些周折。

    实在不行就换别家的孩子吧,刘秀娥叹了一声,“小英,你不想去就不去吧,三婶不会逼你。”

    韩小英低着头,考虑了半天才缓缓说道:“三婶,早上我已经跟老师说过,我不去上学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不上学了?怎么不上了?”刘秀娥心思急转,不上学这是想下乡吗?

    “小英,有话不用跟三婶吞吞吐吐的,你直接说就成。”她绕过办公桌到对面,拉着小英让她坐下。

    然后泡了一杯麦乳精给她,“先喝点暖暖身子,外面挺冷的。”

    韩小英跟她说了声:“谢谢。”接过杯子捧在手里,并没有急着喝。

    刘秀娥一直在旁边观察着,见她接过麦乳精之后并没有马上喝,还有些意外。

    毕竟以韩家的条件,平常根本喝不到麦乳精这么好的东西,这孩子能抵得住诱惑,心性倒是挺沉稳的。

    韩小英要知道她这么想,肯定会笑死,前世生活虽苦,也没到见了麦乳精,就馋得迫不及待要喝的地步。

    在她重生回来那个时代,谁还喝麦乳精啊,牛奶豆粉,商店里各种果汁饮料有钱就能买到,不算稀罕物了,她可不馋。

    “三婶,下了乡我还能回城吗?”

    “这个,这个可不好说,回城得有招工指标,现在城里工作不好找,想回城可不容易。”

    当然,对吴家来说,弄个招工指标并不难,可她不想小英替她女儿下乡之后太早的回城,最好是别回城,一直在乡下。

    之前有些话她没说清楚,现在得跟小英好好说说。

    “小英,下乡再想回城确实不容易,三婶也不能跟你保证什么。可能三年,有可能是五年,甚至会更久,三婶不想骗你,下乡确实会很苦,你要有心理准备,但是只要你勤劳肯干,在乡下也能过得不错。”前提是家里有条件,时不时的能补贴一下,小英家里怕是不行。

    齐淑珍什么样人,妯娌这么多年,就算这几年不来往了,她也清楚的很,对不待见的孩子从来不会上心,看小英这么瘦弱就知道了。

    小英下乡齐淑珍根本不会给她补贴。

    这孩子估计也是知道吧。

    “三婶,下乡吃苦我倒不怕,我从小就干活,只是,只是你能不能……”韩小英犹豫了一下。

    刘秀娥顿时笑了,这孩子一个人来找她,是想脱离齐淑珍的掌控,钱自己拿着。这倒也没什么,只要她肯替她女儿下乡,韩家的事她才不想管。

    “小英,三婶明白了,所有东西都给你,然后我再给你加一百块钱,怎么样?”五百是她心里的低价,昨天是齐淑珍要少了。

    “三婶,有些事情我妈并不了解。”五百并不算多,也就她妈见识短,四百块钱就乐得找不到北了。

    刘秀娥呵地笑了,这丫头胃口倒不小,五百块钱还嫌少,看着老实巴交的,还会跟她讨价还价。

    真是人不可貌相啊!

    不过一个小丫头,心思再多能多到哪儿去,无非就是想借机跟她多要些钱罢了,这是穷怕了吧。

    刘秀娥眼里闪过一丝鄙夷,没见过世面的小丫头,以为这么就能要挟住她,怎么可能,大不了她再找别人。

    看到她眼里的鄙夷,韩小英也没当回事儿,刘秀的温和与善意本来就是装出来的,非亲非故的,有什么好在乎的。

    于是,她接着说道:“三婶,我以后是一定要回城的,不会一直留在乡下。”这辈子她不会在乡下嫁人了。

    “那就随你了,我不会阻止你回城,但你得自己想办法。”刘秀娥说着开门出去看了看,没发现有人偷听又关上了门。

    接着说道:“小英,你说个数吧。”太多了肯定不行。

    韩小英想了想,道:“三婶,你一个月给我十块钱吧,我节省些应该够用了。”

    “一个月给你十块?”刘秀娥迟疑了一下,“小英,你确定自己以后能回城?”万一回不来呢?这钱她不是要一直给下去,那得什么时候是个完。

    那可不行!

    “小英,要不咱们就按五年算吧,一个月十块,五年三婶给你六百,再给你五十斤粮票,你觉得怎么样?”刘秀娥看着她,这可不少了。

    “三婶,下乡第一年肯定分不到多少粮食,不过我吃的少,五十斤粮票也行吧。”韩小英腼腆的笑了笑,粮票当然越多越好,不给她自己也有粮食,她缺的是钱。

    她想着又继续说道:“三婶我没有出门穿的衣服,得做两身,你给我弄点儿瑕疵布就行,颜色什么的我都不挑的,最好还能有一身棉衣,一套被褥,我妈什么样你也知道,她不可能给我准备这些东西。”

    刘秀娥点点头,这些东西好说。同时她心里也松了口气,算这丫头没太过分,多要了她两百块钱,比她预期的多出一百块,她倒勉强可以接受。

    就当花钱买痛快,只要小英肯乖乖的替她女儿下乡,其他都不算什么,作为一个百货大楼的主管主任,弄点物资不要太容易。

    两人商量完,为了不再节外生枝,刘秀娥回家取了钱票,如数给了韩小英,还写了一个字据。

    拿到了户口页,她就去冶金厂找她家老吴,两人合计了一番之后,就把韩小英的户口巧妙的落到了他们家,关系一栏上写的是侄女……

    韩小英怀揣着巨款,并没没急着回铜钱巷,而是背着破麻袋去了黑市,倒卖了些粮食。

    在她前世的家里,仓房存放着两千多斤陈年玉米,原本是她留着喂猪的,她短时间是吃根本不完了,就打算卖掉一部分,不然时间久了会发霉生虫子,怪可惜的。

    直接卖玉米粒太打眼,又不能去粮食加工厂,韩小英昨晚用家里的小石磨磨了半宿,手腕子都快累折了,才磨出五十斤的玉米碎。

    粮食装在麻袋里背着,第一次去黑市还有些紧张,很多人盯着她看,让她头皮发麻。

    不过粮食很快就卖掉了,她买了一只老母鸡,换了两张肥皂票,就急忙离开了黑市。

    找个无人的地方,进了前世的家。

    结果鸡进来时还好好的,还在院子里溜达来着,没过半个小时,就躺到地上蹬蹬腿了,眼看着出气儿多,进气儿少,活不成了。

    虽然预料到了,韩小英还是心疼得直抽抽,她的老母鸡啊,花了六块钱呢,这么快就蹬腿了!

    这什么破地方,人能进来,鸡不能进。

    没时间郁闷,赶着还没断气,她拎着菜刀给鸡抹脖子放血,烧水收拾干净,放大锅里炖上了。

    炖好吃饱喝足,她又磨了半天的玉米,直到放学时间才出去,然后回了铜钱巷……

    晚上,韩志刚回来,交给齐淑珍一百二十块钱,是他今天预支的工资,今天就把饥荒还了,别让人家一趟趟的要了。

    齐淑珍虽然不太情愿,还是去了。

    欠钱的人家都是住在铜钱巷的老邻居,韩志刚跟着她一起,钱还的很痛快。

    只是回来齐淑珍就躺在床上哼哼唧唧的,晚饭都没起来吃。

    韩小英也没理会,知道她这是又开始矫情了,觉得大哥说预支工资就预支了,丝毫没把她放在眼里。

    饥荒是还完了,可她心里不痛快,儿子女儿都不听她的话,让她很没脸面,也没有安全感。

    齐淑珍病殃殃的,一连躺了好几天,什么都不做,连韩小英没去上学她也不知道。

    韩小英也没想太早告诉家里她下乡的事,能瞒一天算一天,反正下乡也没多长时间了。

    不上学她也没闲着,每天不是去黑市倒卖粮食,就是四处找柴火,为下乡做准备。

    破烂她是不捡了,家里原来积攒的所有废品都被卖了,总共也没卖上两块钱。

    但火柴盒还是要糊,不糊家里没进项,下个月估计要喝风了。

    第9章 丽娜姐

    夜里,等小莲睡熟之后,韩小英进了前世的家,整理了一下家里的粮食。

    厨房里,装粮食的两口大缸都是满的。

    大米三十多斤,面粉是自家种的小麦磨出来的,有一百多斤,玉米面二十多斤,十几斤玉米碴子,高粱米十多斤,小米不到五斤,这个她平时吃得少,没有多买,除了这些,还有几斤豆子。

    碗架柜旁的小柳条筐里,有五十多个鸡蛋,十多个大鹅蛋,橱柜里还有二十斤挂面,这是她买来留着秋收的时候吃的。

    她一个人收地,起早贪黑的,吃饭是怎么省事儿怎么来,煮挂面最方便了,所以就多买了一些。

    靠墙有一排坛子,是她腌新腌的咸菜,还有十几个咸鸭蛋,她儿子开学时带走了不少,这些剩下的,她一直没舍得吃。

    大半坛子猪油,笨榨大豆油二十斤的塑料桶有一满桶,油瓶子里还有不到一斤,糖盐酱醋这些,都在碗架柜里,除了盐其他调料都不多。

    肉是一点儿都没有,她家没有冰箱,买肉也没地方放,只能随吃随买。

    仓房里的东西就比较多了。

    进门左侧是各种农用工具框篓绳锁,右侧靠墙一排架子上放的都是粮食袋子。

    喂猪的玉米还有两千斤,给猪吃的玉米面两袋子,育肥猪饲料两袋子。

    今年刚收回来了红小豆,二十多斤,去年的五六斤,冬天做粘豆包用的。绿豆四五斤,陈年的黄豆四十多斤,她留着换豆腐做大酱的。

    还有几斤白豆黑豆,两筐自家菜园子里捡回来的青菜,大部分都腌了咸菜,不然吃不完就烂掉了。

    再就是一些干菜,两串红辣椒,两辫子大蒜,一大筐鬼子葱,最后是土豆,近五百斤,其中有几十斤不太好的,她打算换土豆粉条的,结果没来得及换。

    说到粉条,她儿子考学办席面时用掉了大半,只剩二斤多了,这个东西比较好储存,不怕坏,可惜太少了。

    韩小英给粮食袋子倒了倒个儿,检查完没发现有生虫子的,才去接着磨玉米。

    玉米卖掉了六百斤,还得再卖一些,不然等她下乡以后,住在大集体,人多眼杂的,想干什么都不方便。

    只是家里的青石小磨太小了,直径还不到四十公分,又闲置了许久,不是很好用,磨玉米慢得很,要是没点儿耐心的早摔耙子不干了。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,传给QQ/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